單車,曾經作為重要交通工具風靡全球各國,尤其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至今沿用不衰。單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91年的法國人西夫拉克制造的“木馬輪”單車造出來了。這輛小車有前后兩個木質的車輪子, 中間連著橫梁,上面安了一個板凳,像一個玩具俱似的,由于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,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,單車才能慢慢地前進,并且車子上也無轉向裝置,只能直行,不會拐彎,出門騎一會兒就累得滿身大汗。1861年,法國馬車修理匠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置了能轉動的腳蹬板;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,制成并正式冠名為“單車”的兩輪車,當然騎行該單車需要分外高超的技術,否則就抓不穩車把,會從車子上掉下來,但還是在1867年的法國巴黎展覽會上讓眾人大開眼界。1874年,英國人羅松自出機杼地在單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,用后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,真正具有現代情勢的單車由此誕生。
19世紀70年代,中國第一次官派留學活動——大清幼童陸續留學美國,并在短短幾年內升入美國大中學校。當時,單車在美歐等地還是新事物,尚未進入美國學校,帶著猛烈好奇心的探求欲望的中國幼童率先嘗試騎單車,成為早期騎單車的先驅。其中首批留美幼童吳仰曾是耶魯大學第一個購買單車的中國人,他的同學菲爾浦斯教授(后來在耶魯大學任教)回憶說:“當單車剛出現的時候,學校第一個買它的是曾(吳仰曾)。我如今仿佛還可以看到,他騎著這稀罕的家伙在艱難的山路上騎行”。
吳仰曾(1862-?)字述三,廣東四會人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清廷下令“挑選幼童出洋肄業,吳仰曾那年十一歲,是首批被選赴美留學的三十名“官學生”之一(《洋務運動》第八冊,105頁)。光緒八年(1882年)考入美國紐約大學,畢業后歸國在直錄省任道員,辦理開平礦務兼辦京張鐵路煤礦。還擔任過學部對西洋留學畢業生歸國考試的“同考官”。他勤奮勤學,精于數理化,通曉采礦工藝,曾編寫過《化學新編》等書。在開平礦務局工作時期,曾攜帶照相機去熱河等地查礦找礦,攝錄現場景象,為開發礦業提供真實的圖片材料。
吳仰曾重視介紹照相的新技藝和新器材,向我國攝影愛好者傳授實用的攝影知識。1906年他抽空在唐山譯著了兩卷《照相新編》,上卷分段詳述種種照相器材的性能,以及照相、沖洗、印放諸法,下卷則分段專講怎樣修底片、修像片與修種種風景的方法。原稿請人用毛筆逐頁繕寫,線裝成冊供人傳閱,F見到北京圖書館藏有此書的一個手抄書,無插圖,但卷首有陳昭常丙午(1906年)二月所寫的一篇“序”介紹作者,說他對“格致之學,可謂極深研幾,殫究本末”。稱贊他編寫的照相新書,“取精用宏,深淺畢貫”,是研究攝影術的良好讀物。
吳仰曾譯著的《照相新編》,直到1907年秋才有機會鉛印出版,F見到中國攝影家協會征集到的一個鉛印精裝本(稍有殘破),與手抄線裝本比較,鉛印本內容又有所充分,首先是上下兩卷均增印了不少插圖,其次是增長“補編”五頁,介紹夜間焰火攝影、焰光紙的用法,以及新法沖洗軟片罐等新質料新工具。最后附錄作者在唐山用英文寫的一篇“自序”(署名Y。T。WOO),指出“本書的一部分是從阿布尼上尉的《攝影入門》和《簡明攝影》上摘譯來的”,其余部分則是“本人二十年來攝影實踐的記述”。此書的定稿出版,得到“上海美華書館的麥克莫托什先生的修改幫助”。吳仰曾在“自序”中還告訴讀者要正確攝影和學習攝影,“當人們對攝影藝術有了較多的了解,繼而發生興趣之后,就能知道它是一種愉快的和有益的學業”。攝影之路“是一條生長鮮花,也長著波折的道路,在這條道路上沒有任何人能說自己是不會犯錯誤”。要使攝影獲得“每一點巨大的微小,都必需下功夫,并付代價!”